制度、理性和失范的上述概念界定,以及大学学术的现实生产状态给予人们的诸多反思,可以引领我们对大学组织的"制度理性"和"制度失范"内涵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解。 这里的"制度理性",是指大学组织理智设计、制订和对待其组织内部各主体之间相互交往规则的合乎逻辑的品行,或者说是大学组织内部各主体相互之间形成的富有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学术生产运行品性。很显然,大学组织的制度理性是大学理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在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史上,大学理性是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理智与情感交融的产物与统一体,其哲学基础既根源于大学是人类追求理性秩序下学术知识与道德规范的普遍必然法则,又渊源于大学是人类自身精神制度化的产物与人文主义机构"。⑦大学组织的制度理性正是基于大学组织追求理性秩序下的学术知识与道德规范的普遍法则而生成的;也是缘于大学自身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机构特征和精神制度化产物的特点所决定的。亦即说,大学组织的制度理性是在大学理性的哲学基础之上所生成的,是生存于大学组织系统中那种特有的逻辑、秩序、公理、规范的富有品性的制度体现。 所谓制度失范,主要是指制度本身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的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也是指特定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制度规范的行为。就大学组织而言,恰如张学文所说,制度失范正是大学理性失范的一种具体表现。就其逻辑关系上看,制度失范也是大学理性缺失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是:在现实的层面上,大学组织时常表现出行为规范的缺失;或者,虽从表层上看,组织行为貌似规范,但组织内部时常出现结构性的问题冲突和矛盾混乱,以及制度规范背面的组织行为失序、组织品性紊乱、组织病态性征兆。并且,从组织行为紊乱发展到个体行为的失范,以至延伸到整个大学系统出现无法逃避的秩序紊乱和道德规范失衡的事实。 这种秩序紊乱和道德规范的失衡,即使大学学术场域也未能幸免于难,某种程度上,大学学术场域所遭遇的生产制度的理性危机和制度失范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虽然,制度失范并非不可治愈的不治之症,也不是不可救药的反常的病态顽症,大学组织通过制度理性的确立和理性治理,必然会使制度失范现象在大学理性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抑制。但是,大学学术生产制度的失范现象,所影响的毕竟不仅仅是学术自身的道德和价值取向问题,而是整个大学精神、大学肌体,乃至大学质性和功能的丧失。因此,可以说,如果大学学术生产制度失范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那么大学精神就不可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得以永存和创新。 二、学术数量繁荣的制度之源 从起源角度出发,柯武刚等将制度分为了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外在制度是被自上而下强加和执行的。制度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之间的区分与制度的起源有关,而制度的非正式性和正式性的区分则与实施惩罚的方式有关"。①本文据此将学术生产制度也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 第学术生产数量繁荣具有内在的制度必然性。由于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②,因此大学组织内部个体或者群体"随经验而演化"的学术生产认知模式,如量化评价的认知思维、量化指标的认同等,以及基于组织发展需要形成的科研奖励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人才遴选制度等,都可视为是促使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的内在制度。内在制度可以分为四个较宽、有时不无重叠的类型:即学者养成的习惯、内化规则、习俗,以及正式文本化的制度。习惯、内化规则、习俗等属于非正式的内在制度,诸如教师形成的学术精神、学术责任、内在规范以及对学术生产的认知态度、对学术生产量化评价的认知思维、量化指标的认同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的内在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人才遴选制度等,则是正式化的内在制度。 内在制度促进学术生产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正式的内在制度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给予的资本影响力;亦即说,大学知识产品数量的增长,与科研奖励制度为大学学术生产提供的经济资本有关。与此同时,职称评审制度,以及其它的人才遴选制度、学科建设制度等,则为学术生产提供了必须依赖的文化资本。其次,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给予的资本影响力也显而易见。在高校正式的内在制度环境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术生产的认知态度发生改变。例如,当下高校科研评价制度的量化主义现象,对教师学术生产行为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量"而生产的认知思维,对量化指标的非理性认同等,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教师的学术生产行为。对广大教师而言,并非不知科研评价制度的"量化主义无视人们的情感、情怀与浪漫等非理性因素","在这些主义之下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浪漫情感会受到侵害"。然而"在量化至上的时代,指标牢笼关押了张扬个性,一切多元性都得臣服于没有区别的"量化指标"。?然而在失范化的量化主义学术评价制度环境下"大学的学术本性、大学的人性也被定量主义所切割了。总之以量化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过度泛滥,迫使大学评价走上了反理性的道路。"④这就必然迫使教师在制度失范的现实环境下不得不改变自我的学术惯习,让部分教师走上为数量而数量的学术失范之路。 |